通过对黎天华和刘艺萍社会关系的调查,警方并没有发现具备犯罪动机的嫌疑人,同时与这两人结怨并报复杀人的嫌疑人就更不存在了。
据了解,两名受害者的生活圈子几乎没有交集,除了都是R市师范大学的教职人员以外,两名受害者之间再无任何共同特征。
刘艺萍于2004年退休,后经返聘,又在学校里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而黎天华则是2011年秋天才调到师范大学当领导的。
可以说,黎天华根本就不认识刘老师,而刘老师也只是听说学校里来了一位姓黎的副校长,跟自己的女儿是大学校友,但是私下里并没有过任何接触。
两起案件都呈现出典型的报复杀人特征。
虽然学校里有很多人都在谣传,两起案件是某个憎恨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变态,为了报复社会而进行的“无差别杀人”
,但是警方却更加倾向于熟人作案的可能性。
(所谓“无差别杀人”
,是指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之间没有任何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的杀人方式,最早出现在2008年的日本秋叶原。
)
因为两名受害者无论从性别、年龄、生活背景等因素都相差甚远,所以学校里的人才会把这两起案件区别于一般的连环杀人案来看待。
因为一般的变态连环杀手在选择受害目标的时候往往会遵循某个特定的原则。
面对重压,警方之所以还在坚持熟人作案的推测,一是因为从这方面进行调查能让他们有些抓手,不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心理异常者那般毫无头绪。
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在第一起案件当中,黎天华的办公室里有被人粗略翻动过的迹象,警方认为凶手只是想故意伪装成侵财作案的犯罪现场,或者是想在犯罪现场寻找什么东西(但是这方面的推测尚未得到受害者家属和同事的证实)。
如果是变态杀人,翻动犯罪现场的行为则是不必要的。
无论是故意伪装还是寻找东西,这都说明凶手跟受害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考虑到师范大学是两名受害者之间唯一存在的联系,警方将调查重点放在了师范大学的教职工以及家属方面。
然而排查了若干人员,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问题,这条路暂时遇到了阻碍。
另外,对于相关目击者提供的一则信息:刘老师在遇害前一天,曾在家属区附近接触过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男子。
根据目击者提供的体貌特征,警方正在加紧时间对师范大学的男学生进行排查。
因为学生众多,此项工作还需要进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上午十点多,顾淞坐在办公室里认真翻看着两起案件的卷宗。
虽然根据相似的作案特征将两起案件并案调查是毋庸置疑的选择,他也相信犯下两起案件的凶手是同一个人,但是仔细想想,这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身边的同事对于凶手翻动黎天华的办公室这一举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但他却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所谓伪装现场,在顾淞看来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没有人会蠢到在光天化日之下跑到副校长办公室里去抢劫杀人,这样的伪装根本就没有必要。
凶手是个富于计划、心思缜密的人,不会用如此幼稚的方式误导警方,并且连摆放在明面上的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都不拿走。
所以,凶手翻动黎天华的办公室应该还是为了寻找东西。
至于找的是什么,顾淞不敢确定,但是结合案发先后的一些特殊情况来看,他推测凶手要找的东西应该是柒夜想管黎天华借的那六十万。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