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这一年大雪纷飞,整个江津湖地区一片白雪皑皑,交通堵塞。
皖西慰问团被滞留在705医疗队,打算同伤病员一起过年。
这个安排非常符合舒南城的愿望。
在705医疗队的这些日子,老先生的内心波澜起伏。
白天看医务人员和伤病员联欢,包饺子,玩击鼓传花游戏,老先生也会发出开心的笑容。
但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老先生就会大睁着双眼,遥望漆黑的异国的天空。
医疗队驻扎在一个山村里,舒先生打听过,这里离当初发生高栗营战斗的那个地方大约有六十里路。
然而这六十里路对他来说却是那样的漫长、那样的艰险。
每天,他都在想象着那条路的形状,穿过多少丛林,跨越多少山峦,经过多少溪流。
想着想着,老先生的泪水就会无声无息地流淌,就像他想象中的溪流。
平心而论,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舒氏药行从祖上传下来,已有很大的基业,始终一脉相承,信奉一个“诚”
字。
大别山里遍地都是宝,天麻、皖参、何首乌、凌霄花、紫丁香,还有蝉衣牛黄、鳖甲麝香……日月天地赋予那方水土无穷的宝藏。
舒氏药行作为皖西最大的药材商家,经营信条一是薄利多销,二是急人所难。
每逢灾年,或是旱灾,或是洪涝,或是瘟疫,舒家总是捐药赈米,救民于倒悬。
舒家的财富是大别山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养之于民。
这种长远的博大的经营胸怀,丝毫没有影响药行的发展,反而日渐兴隆。
人们信任舒家,依赖舒家,有病愿意到舒家治,缺药要到舒家买,薄利多销赢来细水长流,终至财源滚滚。
清朝末年,江淮巡抚姜永昌赠舒家匾额一块,上书“首善之家”
。
民国元年,同盟会元老柏文蔚送舒家石碑一方,上书“妙手回春山高水长”
。
抗战期间,新四军将领彭雪枫赠舒家锦旗一面,上书“忠厚传家久诚信继世长”
十个大字。
到了皖西解放,又有新政权的专员陈向真亲笔提匾。
可以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舒家坚如磐石,就像深山老玉,越擦越亮。
别说在皖西地区,就是整个江淮,像舒家这样的不倒翁也是绝无仅有。
舒南城感戴人民**海纳百川的胸怀,感激新政权领导礼贤下士的作风,向往共产党描述的人民当家做主、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所以义无反顾地支持支持再支持,直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女婿都送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上。
可是,他的大女儿如今却无影无踪了。
大女儿不是他最疼爱的。
大女儿出生的时候,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那时候他刚刚接手管理舒氏药行,连续几年辗转于全国各地参加药材贸易,采购名贵药材,出售皖西珍品,鞍马劳顿,方兴未艾。
等大女儿稍稍大了一点,又爆发了抗日战争,他和众多的热血青年一样,义愤填膺,他的弟弟脑子一热,弃商从军,考进黄埔军校,直接跟鬼子干上了。
要不是老父亲苦苦哀求他留下来为舒家支撑门面,那时候他也很有可能参加新四军。
他都已经跟彭雪枫手下的参谋联系了,但是那个参谋认为,像他这样的民族资本家的大少爷,要参加新四军不是小事,必须有老太爷同意才行,而且他的年龄也偏大了一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