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怎么治理韩国旧民,秦子戈心里已经有自己的打算。
当初韩非刚来咸阳的时候,面对嬴政的频频讨教,韩非起初是想和徐庶一样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可是后来见秦王拿到他的著作后,韩非知道自己不能再傲娇下去了。
于是开始向嬴政出主意,“先伐赵缓伐韩”
的主张就是那个时候提出来的。
在闲暇之余,秦子戈曾上门同他探讨过如何治理百姓这个千古难题。
只要不涉及对韩的战事,韩非还是很乐意向别人推销自己的学说的。
听了韩非的见解后,秦子戈受益匪浅。
秦法细致严谨,意在消灭阶级间长久以来的不平等,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与正义。
可是,像韩非的《五囊》中所记载的五种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人,在当时却占据了各国社会上层的大多数。
当时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战国七雄都进行了变法图强,魏文侯时期的李愧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
可是其中只有商鞅变法取得了真正的胜利,其余六国的变法大多“二世而亡”
!
相较秦法的严谨,细致,关东六国却有许多贪赃枉法的污吏,国内文嬉武恬,国王作为最高统治者常常肆意恩赏,任情刑罚,置法律于无地。
相比秦国太子犯法且与庶民同罪,其余六国根本难以望其项背,无怪于六国变法都是人亡政息,只有秦国独大于西陲。
至于后来六国贵族起义时宣传的天下苦秦久矣,其实天下苦秦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那些昔日六国的王公贵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秦一统天下后,嬴政没有给六国百姓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是直接将秦法推广应用,这样六国百姓很难认同秦法。
秦朝二世而亡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天下民众缺乏对大秦的认可程度,嬴政还在位的时候,六国遗民慑服于他的威严,不敢反抗。
可等皇位到了胡亥手里的时候,昔日的六国贵族开始蠢蠢欲动。
再加上胡亥继位后不思朝政,整日寻欢作乐,甚至让赵高把持了朝政。
没有了忌惮后的六国遗民到处煽动百姓,以陈胜吴广为首的起义打破了僵局,六国贵族纷纷起兵作乱意图恢复故国继续称王称霸,就这样,外焦内患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秦帝国就这样从内部分崩离析了。
虽然秦子戈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的改变历史在走向,让大秦这架马车千百世的走下去,但秦子戈并不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后悔现在的不作为。
对于如何治理天下,秦子戈结合后世的经历萌生出一个设想:法之天下,儒之教化。
法制是一个国家安邦治国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保障,但没有道德基础的法治就是很难被民众承认和遵守的。
相反,单纯的依靠礼制来统御臣民也是不可取的。
天行有常,人心无度。
只要有一两个人首先打破礼制的统御,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当年郑庄公蔑视周王室称霸后,周王室的礼制统治自此分崩离析。
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和单一的德治模式都有缺陷,秦法在秦地已经施行了百年,若是贸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那样的后果在秦没有统一天下前是秦无法承受的。
而刚刚被秦军打下来的韩国就很适合秦子戈用来做尝试。
推行法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秦子戈从善如流的将刘邦入关时的约法三章拿过来当作法治的基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