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离开昆明以来,朱慈煊的心情日益沉重。
甫出昆明,还能见军屯田地阡陌相连,屯丁们在监督下忙忙碌碌。
不过百里,除了偶尔出现在路边的驿站,几已不见人烟。
偶有外出采猎的山民,看到大军过境,也远远的躲开了去。
曲靖,交水,天刚入夜。
大战的痕迹几乎已不可见,一支明军旗甲鲜明,安营在当日的战场旁。
“这是真实的古战场。”
朱慈煊站在营门外,喃喃道。
他还能看到万军混战留下的凌乱马蹄足印和断折的枪头箭矢,还能嗅到一丝丝残存的血腥味。
想象着当日两军列阵而战,枪如林箭如雨,在铁甲铿锵间碰撞出最璀璨的血花,用最残忍的方式谱写出最壮丽的凯歌,忍不住心驰神往。
”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朱慈煊漫步其间,随口吟道。
王启隆三人紧随其后,按剑而立。
仿佛受到这肃穆战场的影响,一向没个正形的杨景也容色庄重。
“杨兄可知此诗为何人所作?”
朱慈煊看杨景一脸的肃穆,眼神中却甚是迷惘,忍不住就想逗他。
自打离开昆明,朱慈煊对王启隆等三人的称呼越来越随便。
这三人刚开始还颇不习惯,屡屡提醒,但朱慈煊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久而久之他们也习以为常。
杨景一愣,老实答道:“殿下吟诵的甚是好听,某却是没学过这诗。”
朱慈煊指着杨景大笑道:“你啊你啊,令尊学贯古今,你却忒不成器了些。
这几日我请了令尊给营中将校上课,你三日里倒有两日告假。
我可告诉你,过几日王伴伴来检查课业,你要是不过,我就把你赶回昆明去。”
自离开昆明,朱慈煊除第一日全力行军,走了五十里之后,每天都只上午行军,下午便让士卒操练阵型,晚上却把所有的军官全都叫到营中读书,除了请来杨在授课外,朱慈煊还亲自上阵,宣扬华夷之辨。
一众军官叫苦不迭,杨景更是带头溜号。
王启隆和沐忠亮对此无可无不可,也就由着朱慈煊折腾。
杨景大急:“别啊殿下,某不再偷跑便是。
您可千万别把我赶走,每天闷在昆明,都要憋出毛病了。”
朱慈煊得意一笑,不再出声。
杨景身边聚集了一批学渣,明里暗里抵制朱慈煊的教育计划,现在杨景服软,学渣们没了主心骨,那便不成气候了。
他打算在军中推行教化,再慢慢加入后世的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逐步改造这支封建军队,使之焕发新生。
而现在,他需要进一步统一手下班底的认识。
“太祖成祖时,大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压万方。
显皇帝时,犹能平宁夏、镇播州、灭倭寇,其后却屡挫于建奴,你们可想过为何?”
朱慈煊出声问道。
王启隆思索一会儿,道:“建奴悍勇,甲坚兵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