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秀水村里到处都是炒饼味儿。
这个时代的农村里,大家能想到的出路不多,参军,人家也是要挑身体条件的,进厂吧,现在各大厂基本上都流行接班,就是招人,基本上也是招城镇户口的,他们也没什么机会。
现在能学手艺,还不花钱,学会了去外面支个摊子,就有挣钱的可能,投入也不大,有口锅,有个灶,再配点碗筷就成,不去学那不是成傻子了嘛。
外村里倒是想学,可他们也没机会啊。
不说沈师傅,村长就不同意。
村长说了,这是给他们秀水村的福利。
村里也有几百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一两个来学的,有的个别家里甚至四五个人的也有,现在村里人都教不过来呢。
村长已经着手给学员们分班了,把时间错开,秩序也好一些,效率可能会更快。
既然学了肯定是要练手的,俗话说,熟能生巧,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儿。
不练习,哪敢出去支摊子哟。
基本上家家都有人去学厨师了,就是有的人家没人去的,也有街坊邻居送。
在家练手,肯定是炒了一盘又一盘吧。
家里人吃不完,肯定不能扔掉啊,可惜了的东西,怎么办?看谁家没有去学,送去给人家尝尝,也不说什么人情不人情的,农村里都这样,家里吃不了的东西,给街坊邻居送点,就是个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呗,别人家里有了多余的东西也给你送,都是这么过来的。
于是,秀水村就成了炒饼的世界,炒饼的天堂,炒饼的海洋。
包括他们老袁家,也有邻居送炒饼过来。
傍晚,哥哥姐姐们放学了,周安会跟着他们去街上玩一会,这时候正是做晚饭的时间,根据各家传来的炒饼味儿,周安会在心里给各家的厨艺打个分儿。
他在前世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怀念的写道,□□十年代的好多街坊边小饭馆里,都是以炒饼为主。
炒饼的时候,你都能闻到厨房里传来的那股沁人心鼻的味道。
灶火激发出了食材的的香味儿,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炒饼渐渐的从饭馆的菜单上消失了。
即使有个别的小摊子卖炒饼的,炒饼更多的是一股调料的香味儿,而不是食材本身。
当时周安看到这个文章,是非常不以为然的,人要是最饿的时候,你给他一个馒头,他都会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吃肉是件很奢侈的事儿,不象后世,就是买不起房的人家,天天也能吃的起肉。
所以,八十年代的街边小饭馆的炒饼,再好吃,能好吃到哪里呢?
现在周安发现,自己确实被打脸了,有的人家的炒饼,确实是能从街上就闻到香味的。
看来他们村厨艺上有天分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当然,沈爷爷做的炒饼,也是很香的,大老远的就能闻见,不过周安一直把他划在大厨里面,感觉他和街边小饭店的炒饼是两个世界来着。
半个多月以后,村里已经有人已经能骑着新买的人力三轮车去城里摆摊子了。
有时候傍晚能看到他们车上带着几张桌子,灶具,碗筷,水桶回来,脸上虽然有些疲倦,但是脸上的喜悦还是能让人猜出来,收获还是可以的。
过了几天,村里又开始迷漫着一股包子味儿,周安觉得,要想知道当天教的啥课程,都不用打听,去街上站一会,闻闻味就知道了。
周安有时候下午跟着姥姥去沈爷爷那串门,可能是家里有了人气的缘故,也有可能是又摸到了心爱熟悉的灶台,沈爷爷整个人都有了活力和生机,神彩奕奕的。
见到周安,会偷偷给他塞糖吃。
周安不要,他还会板着脸假装生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