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晚辈来这里指手画脚,张廷方当然不愿意。
如今,张涵知情识趣,他也愉快地给予了配合,把后来的汝南铁匠李胜忠给了张涵。
李胜忠的手艺相当不错,在整个作坊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给张涵,张廷方觉得有点浪费,但张涵表现的很尊重他,他也就投桃抱李了。
炼铁的高炉,在汉代便被使用了。
张涵仔细看了一下结构,详细询问了整个过程,并旁观李胜忠炼了几炉铁。
最终发现,似乎与现代高炉没多大区别——其实,有区别的话,张涵也看不出来的。
他对冶炼的了解,还没有这几天学习的多。
不过,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
根据张涵了解的情况,他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尝试的。
张涵的尝试是集中在燃料这里,他把炼铁使用的木碳换成了煤,结果失败了。
李胜忠曾经告诉过他,张廷方已经用煤试验过了,但效果不好,如此冶炼出来的铁发脆易碎,质量很差。
由于李胜忠说的不清楚,张涵便试验了一下,发现果然如此。
张涵这时才想起来,中国的煤炭多磷硫,冶炼多半用的是焦炭。
他也不在意,失败乃成功之母,试验总是要先失败的。
然后,张涵又要了些儿焦炭过来。
炼焦的碳窑虽然距离是冶铁作坊不远,却不归张廷方管,而是由琉璃窑管事李九负责。
在项让冒充大秦使节之后,琉璃的需求一落千丈,张家根本没有渠道向外卖,所以要求琉璃窑降低产量,哪怕每人每天只造一件琉璃也可以,但一定要求是精品——张昭一直希望能再造出来一个五色玉瓶来。
当然,如果能造出明月珠来,那就更好了。
如此一来,对焦炭的需要便少了许多。
后来,家中人手缺乏,便大幅减少了挖煤炼焦和打杂的,这些没有直接接触过琉璃的,都拉去垦荒了。
说起这些事情,李九唏嘘不已,一副情以何堪的样子。
张涵看着好笑,倒想起件事情来,棱镜、凹镜、凸镜、望远镜、显微镜……前途广阔,这些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他研究研究这些东西。
明年的天书里,一定要加上这些内容,张涵暗暗告诉自己。
闲话少说,张涵直接从祖父那里,把碳窑要了过来,仅定期给琉璃窑提供焦炭。
以焦炭作燃料,这一次取得了很大成功,铁矿石迅速熔化,令李胜忠颇惊讶,但经验丰富的他是不会操作失误的,成品的质量相当不错。
接下来的几次实验里,李胜忠确定了焦炭与铁矿石的比例关系,把冶炼的速度提高了一倍,并把每炉铁水的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
张廷方大为惊奇,挑着大拇指,连声称赞:“行!
不愧是张氏神童,干的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