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世上总有万一之可能。”
李明都认真地点了点头,“那我一定会把你的问候带到的。”
“那要是之后,你又见到了我呢?”
李明都抬眼凝视着这位倒映在球罩显示幕上的接线员,对上了时晴的眼睛。
他知道时晴是明白的。
时晴也知道他是明白的。
他们都知道,在将来,他们几乎没有可能再相见了。
“毕竟总是有万一之可能的。
譬如你见到秋阴而我没见到,你能把她的和你的故事再好好地讲给我听吗?”
但她却变得镇定自若,沉静地继续说:
“譬如你见到了,我也见到了,那么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故事互相分享,这样,故事得到了分享,便变成了原来的一倍,填补了时间上的未知了。”
于是他也笑了:
“好,那就到时候,在乡下,河边,小瓦房的门口,椅子上,我们再好好再说罢。”
接着,指挥中心放了一个小假,所有人休息了十分钟,其中包括吃饭的时间。
十分钟后,第三实验正式开始了。
当时,氧气的释放进度已经到百分之四十,李明都人体的生存时间已在变少。
可观测站及行者号还没有收集到全部的环境参数。
因为有一个参数,极为特殊,需要李明都亲自进行。
收集这个参数的流程被叫做补充流程,李明都一开始规划时没有想清楚。
他出发的最后几天,参同才和他讲清楚的。
“这是你自己设计的事情,你需要全部亲自独立完成它……”
频道里,接线员时晴再次给他念了一遍补充流程的提要:
“为了完成收集,你需要将意识逐个转移,转移的顺序是从人身到不定形身到机器身到人身。
在不定型和人身的停留都是到系统发出提示,我们会用纳米机器检测神经信号。
机器身的停留在第六个神经脉冲向心发出汇报。
记住了吗?”
“我记得非常清楚。”
李明都点了点头,然后暂时关闭了通讯。
接着,他便专心致志地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这颇花费了他一点功夫。
因为他的心已经不可能再得到任何真正的宁静了。
但静心的过程可以把逐渐融合的三个身体的视野(及其他感觉)全部重新分离到三个身体各自的感知中。
这种分离标志着三个大脑都暂停了对从其他两个身体发射来的神经信号的处理。
他的意识也就独立活跃在其中一个大脑之中。
其他两个身体便像是植物人一样暂时地停歇了。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
宇宙无法计量光阴。
可能是数分钟,感觉上或许是一辈子,电磁的底噪从人类的世界消逝,新植入的纳米机器带来了稳定的计时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