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人屠夫:跟字面意思一样,你只是一个屠夫,对弱者震慑,对强者则会引来灾祸。
效果:系统军队与鞑子作战无效果,土著明人部队士气高昂,部分地区兵源忠诚度提高,士气提高。
王鸿泰对于勋章的效果非常满意,自己的资源点太少了,想要拉起军队,这些“老祖宗”
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总有一天要遇到。
一夜过去,王鸿泰带着一众大明将官吃吃喝喝之后,便留下了刘清君、周先勇、王治平三人,严肃的说道:“三位,现在到了该你们出力的时候了。”
三人齐齐跪倒在地:“任凭将军吩咐!”
他们这帮子降官,说句不好听的,回了大明也捞不到好,现在不赶紧戴罪立功,等啥呢?
“刘总兵,周守备,王千户,我不能给你们提供任何帮助,我接下来的几天打算席卷附近的鞑子村落,你们就带着被抓过来的汉人,组成第二支部队,由你们直辖。
等到拉出了上万人的队伍,你们就带着鞑子的人头回去。”
刘清君和周先勇一听这话,顿时就激动了。
这是啥啊?泼天的大功啊!
大明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王朝,有一项制度是不得不提——军功制度。
很多人都知道,明代军功制度是按人头算钱的。
也叫“首功”
(顾名思义,按照首级算功),但是实际上明朝一开始可不是按照首级算功的。
有明代一开始是看表现算功的,所谓:“凡建立奇功、头功,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妄报者治以重罪。
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升赏准头功。
余俱次功”
。
在永乐朱棣时期,明朝的主要还是看战斗表现的,这个听起来似乎比看人头要科学合理的多。
毕竟别人杀敌,你抢人头,功劳就变成是你的了,这样似乎非常不公平。
但是为何明朝后来坚决改成“首级”
为主要衡量标准,抛弃了“看表现”
呢?
其实这都是被大明朝将领五花八门的谎报军功的方法逼出来的!
瞒天过海,鸡犬升天
在明初时期,军队里面军功的评定主要是看表现的。
这一点在永乐朝,也就是朱棣时期尤为突出,为何张玉和朱能在靖难功臣里面排名靠前,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俩货作战极为勇猛,所以按照表现名列前茅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开始可就不是这样了,一方面皇帝是深居大内不出门,天下承平日久。
另一方面当时的将领实在是太能钻空子了。
比如说明初判断军功的重要标准叫“当先”
,所谓当先就是冲锋在前。
在明初的时候,这个“当先”
有两条规定:一般不能超过五个人,要有专业人员审核稽查。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不仅这个审核稽查的人没了,连人数的限制也没了。
经常出现数百人“当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