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嘴东稍下,凑峡之外,复开小坞而东,水由其底,路由其南坡之半。
又东二里余,有数家倚坡,北向坞而庐。
过此东南下,有水自南峡出,涉之,上其东坡,遂循坡之南峡东南上,水流其冈北,路由其冈南,于是始不与水见。
又东南循冈三里,盘一北下之坳而上冈头,是为玉壁岭。
其岭自南北突,东西俱下分为坑,有两三家驻峰头。
时日尚高,以前路无可止,遂歇。
初五日平明起,饭而行,宿雾未收。
下其东坑,涉之,复东南上一里,又循东来之峡,而行夹冈之南。
东向四里,度其北过之脊,仍循峡东下,行夹冈之南。
二里余又稍下,涉北出之水,又循东来之峡,而行夹冈之南。
东向二里,复度其北过之脊,于是从脊北东行之支,东向行其上。
半里,有两三家夹道,是为水塘哨。
由此东南行山夹间,五里,始坠坡而下。
其右又坠一峡东下,其左路再随崖东下者二里,西临右峡之上。
而路左忽坠一坑,盘阱而下者二丈,有水沉其底,长二丈,阔八尺,而狭处仅二尺,若琵琶然,渊然下嵌。
左倚危壁,右界片栈,而外即深峡之下盘者,不知此水之何以独止也。
由其南又半里,而蹑嘴下坠者半里,左崖之端遂尽,而右峡来环其前。
还望左崖尽处,丛石盘崖,俨如花簇,而右崖西界大山,亦悬屏削于重树间,幽异之甚。
由峡底又东南行一里,其峡外束如门。
披门南出,稍转东而下坡,半里,有水自东曲而西,大木横架其上,南度之,是为大桥。
桥下水即右甸下流即今之右甸河,东行南转,至是西折过桥,又盘西崖南去,已成汤汤之流。
桥南沿流之峡,皆随之为田,而三四家倚桥南东坡上,有中火之馆。
此右甸第二重东锁之钥,亦为右甸东第二重东环南下之分支,与东南行大脊右甸相对成峡,夹溪南去者也。
由桥南即蹑东南坡而上,水由峡直南去,路蹑坡东南升。
一上者二里,凌岭头。
西望夹溪之山,稍南有破峡从西来者,即水塘哨西下之水也;其南夹水一支,亦至是东尽,而有寨盘其上焉;其又南一支,嶙峋独耸,上出层峦,是为杜伟山。
此乃右甸南东来之正脊,自草房哨度脉至此,更崇隆而起,转而直南去,而东夹此溪,其脊乃东南下老龙,自云州南下,分澜沧、潞江之脊,而直下交南者也。
所望处尚在寨盘顶之东北,从此更夭矫南向,夹溪渐上,又二里而隔溪与寨盘之顶对。
又二里,降坡南下,穿坳而东,见其东又坠为小坑,路下而涉之。
一里,又南逾东坡西环之坳。
又一里,有数家倚东坡而居,其东又有一溪自东北来,环所庐之坡而注西峡,西峡水自北南下,与此水夹流而合于坡南。
此坡居庐颇盛,是为小桥,正西与杜伟山对。
遥望杜伟山自西北来,至此南转,其挟臂而抱于西南者,皆湾甸州之境,水亦皆西南流;其北峡与寨盘之顶夹而东出者,皆顺宁之境,水皆东南流。
则此山真一方之望,而为顺宁、湾甸之东西界者也。
饭于村家,大雨复至。
久而后行,由坡东下,渡北来之溪,小石梁跨之。
所谓小者,以别于大溪之桥也。
复东南上,隔溪对杜伟山而南,下瞰西峡之底,二流相合,盘壑南去。
此山为右甸东第三重东环南下之分支,为锡铅之脉者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