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上,时代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中不断进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夏商周开始,经历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的朝代更迭。
无论官宦世家、平民百姓、文人墨客、布衣黔首,终究无法跳脱尘世纷扰。
他们为求生存,或是兢兢业业,或是辛勤劳作,或是逶迤朝堂,或是谨小慎微;他们欲大展宏图,或是羽扇纶巾,或是运筹帷幄,或是愤世嫉俗,或是饱读诗书,渴望实现人生价值。
于是理想现实相悖之事愈演愈烈。
事实证明,无论阿尊事贵,亦或北斗之尊,偶得独坐高楼,极目远眺时,孤独、寂寞,“高处不胜寒”
的虚无之感,会应情应景而生,均含“亢龙有悔”
之意。
至此,“菩提无树,明镜非台”
之净土成为了很多九五之尊、达官贵人极为迫切的愿望,故“隐”
现。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在两晋时早已体现。
部分人意愿逃离纷乱复杂的朝廷和物欲横流的世界,寻得一个“避世”
之所安定一生,此佳话盛极一时。
何为“大隐”
、“小隐”
?思想境界之差异。
布衣黔首鲜有抽身琐事之外,脱离社会而生。
古往今来,亦是如此。
大多数人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碌一生。
“小隐”
看破红尘,与世无争,无欲无求,冷眼纷扰,卸甲归林。
“大隐”
身居庙堂,看淡勾心斗角,保持高节,坚守初心。
就作者而言,人是“社会的人”
,具有社会属性,均离不开“衣食住行”
四个字,即很难跳脱于尘世之间,通俗一点讲,就是很难脱离社会而独活。
故相较“小隐”
,“大隐”
者,乃世俗中类似布衣黔首之平凡人也。
是故得此书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