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种役便是马罗二人家书中提到的,戍边役。
按律法规定,每人每年服役三天,这是雷打不动的义务。
而这种义务兵制度,也是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戍边役源自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国家都小,大家轮流戍边。
假如一个杭州人,去上海服役三天,然后再回来,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
一个北京人去石家庄服役三天,也合情合理。
可是让一个杭州人每年去北京服役三天,就太劳民伤财了。
而这一点,才是“天下苦秦久矣”
的民怨所在。
再加上六国残余势力煽风点火,反秦势力的燎原之火立马就熊熊燃起了。
到了汉代,自然不能将这种“亡国之疾”
传承下来,于是汉代发明了可以捐钱买役。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一天一百钱,在当时大概也就是一个人半个月的口粮,家境只要不是太窘迫的,自然愿意出这个钱。
而家境不好的,干脆常年服役,挣得也是这个钱。
这种制度也阴差阳错地成了汉代雇佣兵制度的起源。
马大舌和罗杰夫是因为在家乡上党郡参加更役,也就是为期一个月的“轮训”
,恰逢国家有战事,才被征调到了前线,并不是该着他们服戍边役。
从家书来看,马大舌和罗杰夫的古代家庭肯定说不上富裕,但是温饱还是没问题,因此才讯问他们是就地服戍边役,还是需要捐钱买役。
这些制度只有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才知道,马大舌和罗杰夫连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都不算,又哪里知道这些。
听了里正的介绍,马大舌寻思:“自己和张神仙有三年之约,又想在这里学艺。
如果去服役,必然耗费时间,虚度光阴。
而要家里捐钱买役,也不知家里境况如何。
突然想到敲赵国太子刘丹的竹杠,那可是一金呢,也不知道能换多少钱。”
马大舌掏出那一金,问道:“不知这可以抵多少钱?”
里正看了,正色道:“一金可以抵一万。
不过物价时有波动,抵个七八千还是没问题的。”
班娘见状,道:“里正大人,待我等商议一下,写好书信后再送去,到时劳烦里正大人代为转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