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最初支起的简单遮阳帐篷改为板房,作为存放易受潮物资和电子设备的地点。
更多人就地扎起了帐篷,做好了救援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的准备。
有洞穴探险经验的专家们这时也顾不得板房相较于如今队伍人数来说略微拥挤的状态,全乌泱泱挤在一起。
他们需要互相配合,了解洞穴上上下下的情况。
由于山洞内部没有信号,一台卫星电话也没法打到山洞底部,他们在拉电线的同时还拉了根电话线,将通信讯号一路从地面送往山洞内部。
为了上下配合,沿路设置了多个“通信站”
,提供信号与电话通信。
萩原研二在山顶上待了两天,因为年龄最小的关系,周围的人对他非常照顾,他也在大大小小的救援队伍中混了个脸熟。
救援队救人,他则帮救援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像是加固帐篷,热一下食水,递工具。
他所带的速降装置得到了救援队的好评,可惜就算用上所有的备用绳索也只有一百米。
有救援人员曾问过能不能接绳子上去,由于会降低安全性,被萩原研二一口回绝。
若是只将这款速降装置作为搭建固定栓时的临时上下工具之用,好像大材小用了一些。
准备深入山洞底部的救援队问萩原研二借了来,把它与安全绳交替使用,在垂直的岩壁上确实增加了下降的速度。
因为机械装置相较于人力下降更为稳定,第一位使用速降装置的救援队员对它好评有加。
得知这一消息,萩原研二当即打电话告知家长和松田阵平,让他们紧急调一批速降装置过来,绳子要加长。
萩原太太的运输队还做不到跨国运输,不过办个手续,与美国运输公司对接还是能做到的。
松田阵平则让萩原株式会社名下的子公司迅速生产大量的速降装置,生产出一批就运走一批,整条生产线迅速动作起来。
它们就是生命线,维系着山洞中被困的冒险家活下去的希望。
山顶洞口的救援人员越来越多,48小时后,这里的人数已经高达700多人。
山顶平整的地块几乎塞不下他们的帐篷,这使得一部分轮换休息的人员不得不坐车前往帕克小学所在的野营点。
他们将自己的帐篷和学生们的帐篷支在一起,五颜六色地织成一片灿烂的帐篷海。
学生们的野外生存课在求援者出现的那一刻就泡了汤,不过孩子们并没有什么怨言。
对于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来说,没有将他们放在首位,第一时间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不是没有。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生命的重量究竟重多少,全凭良心。
而在场的人,都将它看得很重。
救援的第72小时,救援人员总数没再增加,可下洞进行救援工作的人增加了。
脑神经医生经过32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了伤者的身边。
经初步诊断发现,伤者虽然没有严重外伤,但出现了严重脑震荡反应,时不时地抽搐和间歇性呼吸停止几乎要了他的命。
仅仅一名医生无法拯救他,他需要ICU监护,需要精密的检查,需要药物,必要时,需要手术。
他们必须让伤者的头部保持稳定,减少移动和颠簸。
而狭窄的洞穴通道连通过都很困难,很多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挤过去。
在救援的前两天,这样的通道已经被简单地开凿过,但这也意味着原先就不那么平整的岩石被凿出了尖锐的边缘。
如果毫无防护地拖着伤者通过,恐怕会造成二次损伤。
救援人员再生一计。
他们使用厚实的泡沫材料包裹住伤者的身体,这能起到一定程度保温效果的同时更把柔软的人体与坚硬的岩石隔开,而后用头盔保护伤者的头部,再用担架减少伤者的肢体负担。
使用安全绳将伤者与担架牢牢固定住,减少两者之间的位移,然后缓慢地拉着担架前进。
横向的通道也不那么好走,有的路段甚至需要人趴着在地上匍匐前进,除了肚子会接触到地面,连背部都在岩石上摩擦。
就算使用现代化工具拓宽了一点儿,可坚硬的岩石开凿困难,使得扩展开的空间极为有限。
救援人员听着泡沫板在拖拉下发出叽叽咯咯的声音,时不时有什么被卡住以至于需要其他人伸手辅助的情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