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六号这一天,汉阳、汉口轻易地落入红军之手。
.xstxt
夺取汉阳汉口后,两地的红军装作兵力不足的模样暂时按兵不同,同时故意大修工事,摆出一付死守等待洪湖方面援军跟进的模样。
夺取汉阳汉口两地的红军,陆路的突击队加上水路的,总兵力加起来也不过五千余人,但可怕的是他们已拥有了强大的空军。
武汉是一座被长江隔开的城市。
武汉三镇,汉阳汉口位于长江北岸,武昌则在长江南岸。
1932年九月第四次围剿战役的惨败,对南京国民政府来说是伤筋动骨的惨痛损失。
江西红军和湖南红军就此联成一线,从武昌到九江段,整个长江航道的安全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为了长江航道的安全,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在武昌、咸宁、鄂州、黄石、九江这一线布置重兵。
到1934年九月时,总计共有十三个师,十万人被布置在长江以南的湖北南部,江西北部的这块沿江的狭长地带。
1934年红军的秋季攻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力挥师东进,以歼灭何键部为第一目标。
第二阶段则是奇袭汉阳、汉口这座长江以北的重镇,切断长江以南的湖北、江西地区炮党军北撤的退路。
而第三阶段,就是以歼灭武昌到九江这一线的十万敌军为战役目标。
早在九月三日拿下长沙,九月四日逼降常德的守军后,湖南的二十五万红军中。
十八万主力就偷偷地东进,准备从西包围武昌的守军。
真正围攻岳阳的主力只有四万人,其余的两万人,红军虚张声势地摆出十万大军横扫湖南全境的架势以作战略欺骗。
按计划,红军本不想过早地打下岳阳,原本只想在岳阳城虚张声势多拖几天,以便让东部十万敌军产生战略误判,诞误撤退逃走的时机。
却未曾想到岳阳的守军居然不战而降,整个战略差点因此而流产。
幸运的是,红军“高估”
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应速度和前线将领的战役敏感性。
负责这武昌这一线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指挥官是顾祝同。
在另一个时空被后人称为“连草包都不如”
的草包司令官。
九月三日。
得知长沙三日失守时,他虽然有些惊惶,却自认为自己背靠长江,有路可退。
可攻可守。
并不是太在意面前的危机。
虽然他手中在长江以南的湖北数市还拥有六个师近五万人的兵力。
但前期调走增援九江的三个师部队全是长江以北驻守汉阳、汉口的守军。
在顾祝同看来。
哪怕是他在长江以南的部队作战不利,自己还有汉阳汉口这条后路可退。
结果他的六个师近五万人的兵力,就在武昌、咸宁、黄石这三个地区。
“不攻、不守、不走”
,白白“静坐”
浪费了两天的时间,理由是等候“南京方面”
的指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